
空調這樣吹較省電!你一直在花冤枉錢
夏天耗電多,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習慣:外出買點東西必定關掉空調,風量設定到較弱,然而這些看似省電的作法,其實反而更耗電!
觀念一:外出關掉空調較省電?錯!
當要短暫外出時,為了省電,大多數的人都會切掉空調,等回家後再重新啟動。
這其實是一大錯誤觀念。
冷氣在開始運作時,需要500瓦~1000瓦的耗功率,而等室溫與冷氣設定溫度一致時,又需耗費100瓦左右。
因此若隻是短暫外出10分鍾,較好繼續保持冷氣運作,會比較省電。
若想要更省電的話,建議外出時可以把設定溫度上調1度。
觀念二:溫度調越低越涼?錯!
風量調強+電風扇,室溫更涼爽氣溫並非人體感知冷熱的**條件,濕度、氣流、輻射都會改變體感溫度,因此一味地降低室溫,並不能完全感到舒爽。
人體在吹風時,體感溫度約會下降2度左右。
因此,與其拘泥於冷氣溫度,不如把冷氣風量調強,讓肌膚感受到冷風,有效降低體感溫度。
此外,由於冷空氣下降的原理,所以可以搭配電風扇一起,提升冷氣的循環。
觀念三:微風模式更省電?錯!
自動模式才是較佳優選吹冷氣時,調微風模式其實也是耗電的行為。
這是因為空調在啟動後到室內涼爽時,此過程是較為耗電的,而待室溫與設定溫度相同後,耗電量則會慢慢降低。
因此若調成微風模式的話,在距離室內涼爽之前,需要耗費大量時間、電力。
而自動模式則會依照房間狀況,選擇較為適當的風量及風向,等房間涼爽之後,會一邊控製耗電量,保持設定溫度。
觀念四:冷氣模式才能保持室內幹燥?錯!
除濕模式才是幹燥大師!當室內濕度越高時,體感溫度也會更高,雖然冷氣模式也具有除濕功能,但除濕效果還是比幹燥模式來得差,且冷氣模式也會同時讓溫度下降,耗費多餘的電力,反之幹燥模式則盡量維持溫度一致,同時發揮優良的除濕功能。
冷氣的較佳溫度
室內外的溫差較好在5~6度之間。
例如室外氣溫32度,則冷氣溫度則要調整為26~28度。
人體能夠適應與外界相差5~6度的溫差,若差距過大,則會造成身體很大負擔,因此要注意。
空調省電十大竅門
使用空調器時,不宜把溫度太低,國家推薦家用空調夏季設置的溫度為26至27度,空調每調高1度,可降低7%至10%的用電負荷。從健康的角度來說,盛夏期間室內與室外較好溫差為4至5攝氏度,這樣能防止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患病感冒,否則容易得“空調病”。
在選購的時候,應該根據房間體積大小選擇空調,使空調的功率應適合房間。每個房間都不是完全密封,同時房屋還要吸收外麵的熱,當空調完全能夠滿足房間的製冷時,才不會給空調造成太大的負荷。如果您的房間有向陽的窗戶,同時窗戶沒有窗簾或遮陽棚的話,那麽您選購的時候可以略微提升一個檔位,空調完全滿足房間製冷時,才能提高空調效率。
使用空調選擇適宜的出風角度會使空氣的溫度降得更快。空氣溫度變低後,冷氣流容易往下走,製冷時出風口向上,這樣的製冷效果好。而在冬天時,熱氣都是往上走,製熱時出風口應該向下,這樣也能達到節能的效果。
您在使用空調的時候提前將房間的空氣換好,一套兩居室房間的空氣完全更換一遍,足夠兩個人消耗一個半小時的。如果您開著窗戶,建議您開窗戶的縫隙不要超過兩厘米,在使用空調的過程中,需要盡量控製開門開窗。如果您用的是變頻空調,當室內溫度總與外界一樣時,那麽變頻空調還會調高頻率,超負荷工作,增大消耗,如果您想停機換空氣,較好開窗開門前提前20分鍾關空調。
如果在使用空調時使用電風扇,電扇的吹動力將使室內冷空氣加速循環,冷氣分布均勻,可不需降低設定溫度,而達到較佳的冷氣效果,既有舒適感,也能節電。如果同時采用窗簾等遮陽,減少陽光輻射帶來的室溫影響也可以節省空調製冷用電。
在睡眠時,人們應該使用空調的睡眠功能。有的空調定義為經濟功能,睡眠時,人體散發的熱量減少,對溫度變化不敏感。睡眠功能就是設定在人們入睡的一定時間後,空調器會自動調高室內溫度,因此使用這個功能可以起到20%的節電效果。
有的人擔心空調外機因雨雪等氣候原因造成損壞和鏽蝕,就在空調外機上披上遮雨的材料,其實各品牌空調室外機一般已有防水功能,給空調“穿雨衣”反而會影響散熱,增加電耗。
空調器不宜安裝在陽光直接照射的地方,夏日陽光灼熱很容易把外機曬熱,從而影響空調器自身散熱效果。如果條件不允許,室外機隻能裝在向陽的一麵,居民可以在外機頂部裝上遮陽篷。
空調器麵板上的過濾網應隔一段時間檢查一次,約半月左右清掃一次。若積塵太多,應把它放在不超過45度的溫水中清洗幹淨,清洗後可以吹幹後按上,使空調的送風通暢,降低能耗的同時對人的健康也有利。
如果不是短暫外出,在出門前應該提前關空調,較好是離家前十分鍾即關冷氣,在這十分鍾之內室溫還足以使人感覺到涼爽,養成出門提前關空調的習慣,可以節省電能。
這些都是宅男视频在线免费观看日常生活中空調使用的一些小細節,隻要宅男视频在线免费观看在使用空調的時候多加注意,每天節約一點點,日積月累就是一筆不小的的開支,還是那句話,生活源於細節。